阳光下配资实力股票配资门户,蕉门水道波光粼粼,微风掠过滨水景观带的枝叶送来清新的草木香。茶余饭后的市民沿着新修缮的蕉西路滨水步道悠然慢行,三两好友坐在沿江石凳上闲谈赏景,静待落日翩然而至。
这处曾被视为“城市边角”的区域,得益于南沙体育馆周边环境提升工程项目,如今已成为南沙体育馆周边最热闹的休闲空间——全长3.3公里的生态慢行系统,串联起江景、绿意与生活,让“跑在景中、景随步移”成为市民的日常。
环道贯通,慢行体验感知城市的温度
“以前沿着江边走得绕弯,还要小心避让路面破损的部分。”住在南沙金茂湾小区的市民周女士谈及改造前的场景有些感慨。这样的“出行梗阻”曾是周边居民共同的困扰。
生态慢行系统提升是南沙体育馆周边环境提升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该系统涵盖自凤亭大道(勇进一街)至蕉西路(滨水角公园)的市政人行道和滨水步道,全长约1.5公里。实施系统提升前,该路段存在人行道、慢行道破损严重,生态慢行系统不成环,道路存在较大高差导致通行不便,道旁树木无序生长遮挡江景等多项突出问题。
围绕现场存在的问题,项目团队精准施策:对市政人行道破损部分进行整体修复,划分出非机动车道并铺设灰黑色沥青混凝土。对滨水步道一侧道路破损的石块进行修复,保障平整通畅;并于另一侧重新铺设红色沥青混凝土,打造慢行道。通过分区设计实现骑行、步行互不干扰。更贴心的是,全路段路口均实现“零高差”设计,并设置无障碍通道,不管是推婴儿车还是轮椅,都能畅行无阻。
“这里还多了不少连通滨水步道和市政人行道的园路。”细心的市民王女士发现,沿着新铺设的园路就能穿过园林景观走向开阔的江边。据项目负责人介绍,根据景观节点和道路分布,新增的园路及出入口正是打通“分散路段”的关键举措。如今,从凤亭大道(勇进一街)起一直延伸至滨水角公园(蕉西路),整条生态慢行系统已形成3.3公里的闭环。
景随步移,遇见“柳暗花明”的惊喜
8月7日下午,“飞蜗运动”骑行俱乐部的7名成员从俱乐部出发,途经南沙体育馆,从南沙体育馆西广场穿过斑马线,一路沿滨水步道骑行。两侧枝繁叶茂,枝叶在头顶交织成天然绿廊,行至高处时,眼前豁然开朗——滨水步道沿江岸伸展,不远处的凤凰一桥连通蕉门河口片区与灵山岛尖片区,开阔的视野让人倍感舒畅。
“真没想到,骑到这儿突然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俱乐部成员栗子兴奋地举起手机,和骑友们与江景合影。作为常年进行长距离训练的骑行团队,他们平时训练需骑行50-60公里,配速保持在25公里/小时以上,“这里的设计更偏向轻松惬意,日常来休闲骑行、跑步,带孩子来感受大自然更合适!”栗子真诚推荐。她计划把滨水步道纳入骑行团队的“长线骑行”终点:“骑完30公里,来吹吹江风、等候日落,光是想象就令人向往。”
跑在景中,四季景观妆点江畔慢行道
每年4月至9月,簕杜鹃、狼尾草等达到最佳观赏效果;每年9月到11月,盛放的粉黛草海与绿植、蓝天、碧海形成特色植物景观……绿化景观的升级为慢行体验加分不少。
项目团队对枯枝及部分遮挡视线的乔木进行修剪,为景观的通透性创造了条件;同时,新增异木棉、宫粉紫荆等开花乔木和细叶榄仁、黄花鸡蛋花等乔灌木;针对中下层植被缺损等问题进行了修补,并新增巴西鸢尾、黄金叶等中下层植被。通过乔、灌、草相结合的植物配置,打造出层次分明、色彩斑斓的景观,并营造出四季有景、季季不同的效果。
傍晚时分,滨水步道上的市民渐渐多了起来。滨水步道上按20米间距铺设的路灯和绿化景观区域依据步行需求增设的草坪灯精确重叠,与花草树木交相辉映,进一步拓展照明范围,让即将入夜的江畔景致更加迷人。
南方+记者 傅鹏
通讯员 明珠湾宣配资实力股票配资门户
出彩速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